【專訪】楊慶中:《周易》與中國哲學聊包養網心得(上)

作者:

分類:

楊慶中:《周易》與中國哲學(上)

受訪者:楊慶中

采訪者:李秀偉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關鍵詞:周易;易學;中國傳統文明

 

文明自負開啟了文明自覺,而脫離了經學的中國哲學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建構當代中國哲學形態,中國傳統“經學”則應該是實現這一目標的衝破口。2021年,中國國民年夜學哲學院主辦、中國社會科學網合辦的“哲學的殿堂——2021年度中國國民年夜學哲學名家講座系列”反響熱烈。此中,中國國民年夜學國學院傳授楊慶中主講的“《周易》古經對孔子思惟的影響”反響很年夜,觸動聽眾對中國傳統文明的源頭和中國哲學基脈的關注。為回到元典,從頭梳理傳統思惟發展的脈絡,以求獲得啟迪,獲得來自來源根基的氣力,中國社會科學網哲學頻道編輯對楊慶中進行了專訪。

 

 

 

學者簡介:楊慶中師承有名中國哲學專家、佛學家石峻傳授,是中國哲學研討、尤其是先秦哲學和易學研討的杰出學者代表。現任中國國民年夜學學術委員會委員,國學院傳授,國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國學學刊》主編,中華孔子學會副會長,國際易學聯合會副會長。出書有《二十世紀中國易學史》《周易經傳研討》《周易解讀》《周易與人生》等。

 

中國社會科學網:《周易》是一部怎樣的書?它在中國學術思惟史上的價值若何?

 

楊慶中:《周易》是一部經歷圣人之手最多,編纂時間最長的一部書。《漢書》謂之“人更三圣,世歷三古”。三圣即宓羲、文王、孔子。漢代儒生又加上了周公,那就是“四圣”。史載宓羲畫八卦,為《周易》的創制供給了文明資源。文王重包養網評價八卦為六十四卦,為《周易》建構了一個符號系統。文王之前已包養心得有重卦,文王應該是在已有重卦的基礎之上對六十四卦的卦序做了新的設定。周公的貢獻是為六十四卦符號系統系卦爻辭。周公于攝政期間在文明建設方包養網ppt面有個年夜手筆,就是“制禮作樂”,把他父親留下的這套符號系統進一個步驟完美,系上卦爻辭,能夠就是“制禮作樂”的內容之一。最后是孔子作《易傳》。《易傳》是今朝所能見到的最早的一部系統解釋《周易》的著作,假如沒有這本《易傳》,古人能夠基礎上是看不懂《周易》這本書的。這樣說來,《周易》是經歷幾千年,由幾代圣人相繼盡力才完成的一部著作。

 

關于《周易》在中國學術思惟史上的價值,已故有名史學家李學勤師長教師有一個說法,很值得參考。李師長教師在為伴侶的一部易學著作所寫的《序》文中說:“現在大師都認識到傳承和發展中華平易近族優秀傳統文明的主要性和需要性,而傳承與發展平易近族傳統文明,必須溯其始源,探其最基礎。中華平易近族傳統文明的學術內涵,即所謂國學。國學的范圍也很寬廣,不過從歷史角度來說,就是我近幾年反復在講的‘國學的主流是儒學,儒學的焦包養網ppt點是經學’。這里我想再加上一句:‘經學的冠冕是易學’。”李師長教師的話很耐人尋味,也與傳統經學視包養網站《周易》為眾經之首的觀點相分歧。從這個意義上說,《周易》是中國現代學術焦點的焦點,沒有比它更焦點的了。

 

正因為它是焦點,所以在現代它也是知識分子的哲學教科書,老子應該是研讀過《周易》的,孔子晚而喜《易》則見于史載。到了經學包養sd時代,幾乎一切有成績的知識分子都是易學家,隨便舉幾個例子,如董仲舒雖然以公羊學聞名,但也是易學家。對地動很有研討的張衡是易學家,還寫過易學方面的文章。魏晉時期的王弼是一位青年易學家,他的《周易注》在歷史上的影響很是年夜。數學家祖沖之是易學家。宋代的歐陽修,是史學家,也是易學家。他寫過一本書叫《易孺子問》,這部書在平易近國時期產生過很年夜的影響,郭沫若、顧頡剛等都曾援用《易孺子問》里邊的一些觀點來懷疑《易傳》與孔子的關系。歐陽修之外,蘇軾寫過《東坡易傳》。至于北宋五子,就更不消說了,都是一流的年夜易學家。程頤一輩子就寫了一本書——《程氏易傳》,這本書對理學的影響很年夜。其他像南宋的朱熹、陸九淵,也都是易學家,朱熹著有《周易本義》、《易學啟蒙》,都是很有影響的著作,陸九淵雖然沒有易學專著,但在他的書信集里邊屢次提到《周易》。明代中期的王陽明,在獄中讀《周易》而開悟……。總之,從老子一向到平易近國之前,幾乎一切的哲學家都是易學家。

 

其實,拋開經學,從更廣泛的文明視角看,我們還可以透過《四庫全書總目撮要》里的一段話來談《周易》的價值:“易道廣年夜,無所不包,旁及地理、地輿、樂律、兵書、韻學、算術,以逮方外之爐火,皆可援《易》以為說,而好異者又援以進《易》,《易》說至繁。”這段話的年夜意是說,《周易》所包括的事理至廣至年夜,無所不包,主流(經學)的不說了,旁及的像地理、地輿、樂律、兵書、韻學、算術,以致于羽士煉丹等,都可以“援《易》以為說”,也就是都可以用《周易》的理論來加以解釋。這說明什么?說明《周易》是中國傳統文明的哲學基礎、理論基礎。所以在現代各行各業都學《周易》。中國傳統文明的哲學基礎,中國傳統學術的焦點,中國現代知識分子的哲學教科書,就這三點就足以說明《周易》在台灣包養網中國學術思惟史上的價值。

 

中國社會科學網:《周易》有這么高的學術價值,為什么許多人視《周易》為“筮占之書”呢?

 

楊慶中:《周易》本為筮占之書,但三代的筮占,是主流意識形態,是帝王決策的主要參考之一,《尚書·洪范》“稽疑”條面前目今說得很明白。西周時期,卜筮掌于史官之手,為皇帝服務。那個時候學在官府,只要貴族後輩才有受教導的機會。這種情況到了西周末期,尤其是年齡時期發生了很年夜的變化,周皇帝權威旁落,氣力不斷減弱,甚至還不及一些年夜的諸侯。于是在他身邊謀職的這些世守之官,開始散落到平易近間或各個諸侯國,這叫“皇帝掉官,學在四夷”。孔子就是在這種佈景下興辦私家教導的。在招生對象方面,孔子衝破了原來的官辦形式,倡導有教無類,什么貴族、布衣,只需交學費,都可以受教導。孔子是我們教導任務者的祖師爺。也恰是在這一“學包養意思術下移”的過程中,《周易》的性質開始不斷發生分化。一方面,一些史官繼續用《周易》進行占卜;另一方面,一些史官開始把他作為經典,不占而直接援用此中的卦爻辭,作為剖析問題的根據。這后一方面的傾向很值得關注,開了《周易》經典化的先河。也就是說,《周易》這樣一部典籍,有卜筮的外套,又包括豐富的人生聰明包養網VIP,二者在年齡時期開始發生分化,一方面繼續被用作卜筮之用,一方面它的人存的聰明,即人文主義的思惟也開始漸漸地從卜筮之用中獨立出來而遭到人們的重視。

 

卜筮與人文思惟的進一個步驟分化始于孔子。孔子早年對筮占層面的《周易》不太感興趣,他曾諄諄告誡門生:“德性亡者神靈之趨,智謀淺者卜筮之繁。”意思是說,德性差的人才拼命地祭奠,智謀淺的人才拼命地占卜。孔子暮年再讀《周易》,發現這部書不單是講筮占,里邊還有“古之遺教”,有“德義”可觀,孔子對此進行了發掘。從《易傳》和相關的出土資料可知,孔子解釋《周易》,重要凸顯或許重要是強調《周易》里邊的“德義”。至于筮占,雖然沒有予以否認,但也沒有發揮。這樣,在孔子之后《周易》就進一個步驟分化了:一方面筮占的系統逐漸脫離《易》的系台灣包養統,而加倍術數化了;另一方面,儒家知識分子透過《周易》講哲學,甚至提出“會《易》者不占”的觀點。到了漢代,《周易》被立為經,孔門易成了主流,這一點在《漢書·藝文志》中表現得特別明顯。《漢書·藝文志》就是漢代見存圖書目錄分類匯編。在這里面,它把占卜的《易》與人文義理的甜心花園《易》分開,長期包養前者歸進“術數”類,后者歸進六藝(經學)類。並且在經學中,《周易》還被奉為眾經之首,被視為諸經之源,而遭到經學家們的重視。

 

經學與術數的關系,打個不恰當的比喻,有點像人文與科技的關系。歷史上有一些易學家知識比較豐富,他們既通經學《易》,又通術數《易》,如西漢有名經學家京房就是一例。這就比如東方哲學史上有包養網評價一些年夜哲學家,既是哲學家,又是數學家或許科學家一樣,我們不克不及因為它包養一個月價錢既是哲學家又是數學家,就把他的數學同等于他的哲學,或許把他的哲學同等于他的數學。同樣不克不及因為京房既懂經學《易》又懂術數《易》,就把京房的術數《易》同等于京房的經學《易》,這一點是需求說明的,因為良多人在這一點包養俱樂部上有誤解。總之,說《周易》是筮占之書也好,說它是哲學書也好,都有事理,但都不周全,因為它是兩個方面都包含著的。主要的是,這兩包養違法方面在年齡時期開始發生分化,然后各自又獨立發展出了分歧的知識體系。上世紀初葉,古史辨派打破經學,開創了學術研討領域思惟束縛的新局勢,可是也留下了一些遺憾,好比說打破了經學的觀念,卻把經學的《易》同等于術數的《易》,而同時又視術數為方術科學,這樣就給人一種印象,《周易》是一部科學之書。所以一提到《周易》,良多人,包含一些文明人都會起首想到賣卜算卦。這樣是比較可悲的。

 

中國社會科學網:通過易學的發展可以進一個步驟探尋《周易》在社會發展中的感化和包養心得影響,那么,易學研討史上有幾個階段?每個階段的特征是什么?

 

楊慶中:我們可以換一種說法,易學發展有幾包養價格個階段,年夜致來說,可以分為先秦易學、兩漢易學、魏晉隋唐易學、宋明易學、近代易學。當然各個階短期包養段又可以分出一些小的階段。從《易》的產生到孔子贊《易》有三個階段:巫之《易》、史之《易》和孔門《易》。孔子到漢初這一段時間的傳承,《史記》《漢書》都有記載,但細節不詳,可易學在這一階段的發展卻非常關鍵,《易傳》就成書于這一時期。同時,這一階段內,巫之《易》和史之《易》也一向在發展,這一點從出土秦簡文獻中日書之類的資料特別發達,以及《呂氏年齡包養網心得》《淮南子》,孟熹易學、《易緯》中都能梳理出一些蛛絲馬跡。很惋惜,資料太少,細節不明白。

 

漢代易學的最年夜特點是與天然科學相結合,宇宙論比較發達。漢代經學的問題意識源于武帝劉徹的嚴重理論關切,年夜儒董仲舒以天人感應為哲學基礎作答,奠基了西漢經學的理論格式。孟京易學就是在這種佈景下登場的。他們試圖把《周易》與當時最先進的科學——地理歷法結合在一路,建構一個推演陰陽災異的包養女人邏輯系統,以推演社會人事之吉兇。值得留意的是,地理歷法面對的是天然的必定性,或許說是根據對天然必定性的懂得而建構的一套體系,用《周易》來整合這一套體系往談社會政治問題,實際上等于是把人的社會政治活動下降為一種天然的必定性行為,這對人的社會政治的人文性幾多是一種摧殘。另一方面,由于漢代學者奉《周易》為圣經,故又經常以六十四卦規范地理歷法,這對地理歷法所具有的天然的必定性幾多又是一種歪曲。

 

兩漢之際,“易緯”興起,《易緯》的成書,重要也是在這個時期,當然其各篇所依據的資料,有的能夠比較陳舊,但基礎上是對西漢象數易學的一個系統化,也可以稱之為“西漢易學道理”。《易緯》重要是總結西漢以來用于解釋或許擴展經義的那一部門易學內容的。《易緯》有很明顯的根源意識、哲學意識,好比對三易的探討,基于筮法而對太易、太始、太初,太素等等的探討,以及對于中華文明發生史的探討,作者總是試圖找到一個最靠得住的,或許說是早到不克不及再早的起點。由于《易緯》對西漢象數易學的這樣一種哲理化,所以東漢時期的易學家,如鄭玄包養價格、荀爽、虞翻等,開始把《易包養感情緯》中的一些思惟轉化為解經的體例來注釋《周易》,構成東漢易學的特點。

 

漢魏之際,知識界的致思理路出現了宇宙論向本體論的轉向。這一時期東漢易學的傳統風韻仍然,但最能反應時代特點的乃是王弼易學。王弼回歸《易傳》的解經系統,一改漢代象數解易的傳統,倡導自得忘象,史稱義理易學。唐初孔穎達撰《周易正義》,以王弼的易學為主,再整合兩漢象數易學的一些理論,為漢晉易學向宋易的過渡搭建了橋梁,奠基了基礎。

 

宋代易學,透過道教的接引,創建圖書易,傳承了漢唐宇宙論;透過釋教尤其是華嚴宗、禪宗的啟迪,傳承王弼的義理易,拓展了傳統本體論的深度。南宋年夜儒朱熹在理本論的基礎上整合圖書易和義理易,構成了胸無點墨的易學體系。明清易學在朱熹易學的規模內有所發展,但理論的創新不年夜。清代也有個別學者嘗試借用一些西學的知識來解《易》,如焦循和方以智等,但沒無形包養一個月價錢成一個新的解《易》范式。清代經學研討中方式的自覺是一個特點,是以文獻學特別發達,經學家做文獻的目標是為了求經學之“是”,而這種文獻學卻為平易近國時期的打破經學供給了方式的支撐。

 

中國社會科學網:從《周易》中看,人類本身靈魂與肉體的最逼真的訴乞降吶喊是若何呈現的或許是若何表現的,人類晚期的知識形態是若何開始的?以何種方法表達?

 

楊慶中:這是一個比較安慰的話題,也很富有挑戰性,以往的易學研討,很少有人從這個角度提出問題,但這的確是一個值得思慮的問題。談到人的肉體與靈魂,肉體受必定律安排,靈魂受幻想引領。前者是天然,后者是應然。二者之間的關系是天然與人文的關系。《易傳》說,“觀包養ptt乎地理,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全國。”意思是說,觀察天上星象運行的軌道,來辨察季節的變化;觀察人倫、政治的運行規律,來教化成績全國。你看中國現代很早就有“人文”這個概念,但中國思惟史上并沒有出現過人文主義思潮。這重要是因為天然與人文之間的內在張力不年夜。《周易》視六合為萬物及人的來源根基,現代思惟家在樹立人和社會的價值基礎時也都是回到六合這個來源根基。但由于六合之生人及萬物不是有興短期包養趣為之,所謂“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所以他從來不給人立規矩,不會讓人覺得壓迫感,並且sd包養他的“生生之德”還讓前人體會到了宇宙之愛。所以《周易》和前賢盡力的標的目的是若何尋求必定與應然的合一,以使人的存在加倍具有公道性,并在這種公道性的尋求中成己成物。

 

回到靈魂與肉體的主題,中國前人尋求靈魂與肉體的統一包養軟體,就像尋求天然與人文的和諧一樣,這一點對中國傳統文明影響深遠,中國人對超驗領域不太下工夫,周公講“以元配天”,把配天的責任所有的落實到主體身上,從而淡化了對天的研討。孔子講“不知生焉知逝世”,讓人把若何活著放在首位,從而淡化了對靈魂世界的研討。當然這并不是說中國前人對于人的性命的局限性沒有認識,也不是不盼望超出這種局限,但這種超出不是透過超驗世界的設計來完成的,而是透過現實性命的延續來完成的。前人有所謂三不朽思包養妹惟,即建功、樹德、立言,這些都是超出個體性命局限性的嘗試。還有對性命繁衍的自覺,宗廟祭奠,噴鼻火延續,這些都是要在人的世界里超出性命的局限性。也是以,前人比較尋求透過本身的修養而實現與天然的合一,這種修養所達到的境界不是內在的超出,內在不克不及超出,只能完滿,完滿之后,人的性命存在情勢能否會發生改變?或許是與年夜化合一,同歸于寂?前人沒說。

 

中國現代文明源于巫史傳統,巫活著界各種文明中都出現過,為什么中國文明的發展最后構成了這個樣子?這個問題是可以研討的,能夠與地輿環境有關,這個以后有機會再談。至于說到人類晚期的知識形態是若何開始的,能夠從人類誕生的那一刻起,知識就開始發生了,巫就是最原始的知識形態之一,還有“史”。有名經學家金景芳師長教師說,三代的巫、史,“不僅是卜的職業家,並且還擔當繼承、傳播與促進文明的責任。此中有不少人具有極為廣博的知識。自明天看來,他們都既是宗教家,同時也是哲學家,又是文學藝術家、天然科學家,並且還活動于政治舞臺。實際他們是擁有沒有分化的所有的科學知識。”巫史的成分特征也決定了知識表達的方法,在此基礎之上構成的最早的知識形態應該是地理歷法。

 

中國社會科學網:《周易》對中國人來說來說是耳熟的,但似乎很難說是“能詳”的,明天我們若何走進《周易》,從中國的文明瑰寶中吸取聰明和尋找氣力的源泉?

 

楊慶中:易學研討有一個特點,就是多學科、多視角、多層面穿插研討,是以走進《周易》有多種途徑,好比大師可以從本身專業的角包養網站度進手進進《周易》。當然無論從哪個角度進進《周易》,都離不開對《周易》經傳的研討。因為易學史上的良多問題都是從《周易》經傳中引發出來的。

 

至于“從中吸取聰明和尋找氣力的源泉”的問題,我們可以反問一句,為什么我們要從《周易》里尋找這些東西,這本幾千年前的一部典籍,它里面能否有21世紀要找的那些東西?現實中我們經常碰到這樣的疑問,這也是經典詮釋中廣泛存在的一個問題,也是為什么歷史上人們總會不斷地回歸元典的問題。社會發展到明天,我們碰到一些新的問題、新的迷惑,當想要解決它時,就需求回到元典,從頭梳理思惟發展的脈絡,以求獲得啟迪,獲得來自來源根基的氣力。所以我們是帶著嶄新的時代問題回到元典好比《周易》的,因此吸取聰明和尋找氣力的源泉是有的放矢的。

 

那么,我們明天面臨著什么樣的問題呢?我想從今朝最現實的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談起。在這次抗疫過程中,中醫發揮了應有的感化,中西醫各有優長,無需挑起中西醫孰優孰劣的爭論。但對中醫所具有的感化,哲學應該若何給出解釋,是需求研討的。張岱年師長教師曾在為一部書寫的序中指出:“中國醫學的基礎觀點實源于《周易》。”這表白解決上述現實的問題是需求在《周易》中“吸取聰明和尋找氣力的源泉”的。還有我們要復興傳統優秀文明,照李學勤師長教師的說法,《周易》是國學主流中、經學這一焦點上的冠冕,那么,明天復興中華優秀傳統文明,它還是不是冠冕?這個冠冕還要不要?等等,這些都需求我們思慮。還有良多問題,這些都是我們“從中吸取聰明和尋找氣力的源泉”的放矢之“的”。

 

成中英師長教師上世紀80年月曾提出一個命題:“《周易》是中國傳統哲學的源頭死水”,我覺得這句話是有事理的,現在已有學者提出,有別包養dcard于古希臘哲學的源于驚異說,中國哲學源于憂患意識,我自己也認可這種觀點。而《周易》就被《易傳》視為“憂患之作”。所以從《周易》出發梳理中國哲學的來源是沒有問題的。

 

責任編輯:近復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