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堯卿與周敦頤:范仲淹的“同調”與“講友”
作者:雷定京
來源:作者授權儒家網發布
鄧廣銘師長教師曾在論文《關于周敦頤的師承和傳授》中指出:周敦頤其人其學在北宋時期不被主流學界所重視,并進一個步驟提出“在宋人的記載當中,也找不到周敦頤與其同時代的重要學人相互商討、商討學術問題的痕跡”的論斷。鄧師長教師僅列舉了周敦頤與王安石論學之史料,認為除此之外周氏別無講學論道之友矣。實際上,周敦頤還曾與范仲淹、胡宿等人一同論道。《宋元學案補遺》就將周堯卿列為范仲淹的“同調”;而《宋元學案》則將周敦頤列為范仲淹的“講友”。《宋元學案》《宋元學案補遺》的重要依據,乃是《二程遺書》與《宋史》之記載。這說明周敦頤和他的同鄉前輩周堯卿,都曾與后來成為“慶歷經學”領袖的范仲淹展開過學術交通。除此之外,周敦頤的舅父鄭向,亦堪稱是范仲淹在政治與學術上的密友。
一、周堯卿:范仲淹的“同調”
周堯卿(994—1045),別名周奭,字子馀,道州永明(今江永縣城下鄉疊樓村)人氏。周堯卿十二歲即喪父,包養app全賴母親一人將其撫養成人。是以他奉母至孝,奉侍母親直至終老。周氏埋葬母親之后,又在墓旁守孝三年,以草為席而以石為枕。因為周堯卿孝老敬親之情至誠至切,所以其孝行遠播全國。據曾鞏后來在《儒學行義》所記:“或有以堯卿居喪比馮元者,孫復聞之曰:‘元動息求之于禮,其哀思未數數能也。堯卿先盡其哀,而情不遠于禮,其可同日語哉。’”當時士人,皆將周堯卿與另一位名滿全國的逆子馮元并稱。曾鞏為何要在《儒學行義》中專門為周堯卿作傳呢?這就得先從周堯卿與范仲淹、孫復、歐陽修的來往講起。
正如曾鞏在《儒學包養甜心網行義》中所記:被后世譽為“宋初三師長教師”之一的孫復并不認同將周堯卿與馮元并舉的觀點。孫氏認為當時的年夜儒馮元固守禮法甚嚴,其在居喪期間對于怙恃的哀思之情并未能獲得充足表達;而周堯卿則在居喪期間,于不逾禮法的條件下,極盡哀愴之情。孫復與周堯卿年紀相仿,而馮元則年長于二人。孫復對周氏的孝行給予這般高的評價,這說明孫、周兩人早就相識,並且關系匪淺。周堯卿與孫復的結交時間與具體來往情況今已無從覆按,但他們皆與范仲淹交誼甚篤。孫復早年曾受范仲淹提攜,任秘書省校書郎、國子監直講,范仲淹可謂是孫復政治、學術上的前輩與良知。景祐四年(1037),范仲淹被貶為饒州知州,而周堯卿曾任饒州通判,范、周二人能夠是在饒州結識。周堯卿結識范仲淹,很有能夠是因為孫復的介紹。我們可以推測是孫氏先向范仲淹介紹周堯卿其人其學,進而將老友堯卿引薦給范氏。范氏包養違法又在與周氏的來往過程中,發現堯卿在政治上傾向于改造、在學術上認同“高平學派”(以范仲淹為代表的北宋經學門戶,高平是范仲淹的字)思惟主張。是以,范仲淹在與周氏長期來往的基礎上,于慶歷五年(1045)鼎力舉薦之,認為其“經行可為師表”。但惋惜周氏未及到差即因病去世,享年五十一歲。周堯卿生前與范仲淹來往較為親密,故《宋元學案補遺》將其列為“高平同調”。
為什么范仲淹這般推重周堯卿呢?除了兩人政治立場分歧之外,更主要的是周堯卿治經學具有一種“不專傳注”的獨特風格。當代精研宋明理學的向世陵師長教師,包養違法就曾在所撰論文《宋元明經學的興起與治經旨趣》中專門論述周堯卿曰:
“為學不專于傳注,問辨思考,以通為期”充足提醒了周堯卿治學的特點。“通”意味著打破各家門庭,經由“問辨思考”從頭審視漢人傳注。他思考的結果:一是解《詩》鮮明的義理與性格導向,強調己之“意”而不是傳注包養女人自己是懂得經典文本的基礎。從此基礎出發,《毛傳》欲簡而“寡于義理”,《鄭箋》欲詳卻“遠于性格”,二者都違背了孔孟言《詩》的精力,所以完整可以被質疑和往取。二是治《年齡》雖相對確定《左氏》記事,但基點還是“圣人之意”,故對于《年齡》學研討中長期爭論不休的“三傳”異同,則從其本身體貼出發,完整不受約束。三是以“窮理”“盡性”評說莊、孟的缺乏。盡管于孟子確定其“好惡不繆于圣人”,但又認為二者都未進達圣人門墻。即引進《中庸》之言來權衡孟子的境界。四是開始以形而上的理論矩尺評價孔門師生。孔門“不成得而聞”的“性與天道”是經學哲學本體論思辨的基礎資源,并構成后來理學理論的焦點課題。事實上,周堯卿已開始踏進這一門徑,體悟到“言”“辭”均缺乏以探及性與天道,預示了經學走向理學化的學術遠景。而最后所謂“其講解議論皆若是”,則更明白體現出周堯卿治經已完整不守漢唐注疏的舊軌,開后sd包養來理學家從義理與性格出發批評和否認漢學的先河。
由此可見,以周堯卿為代表的北宋學者,已經開始嘗試自“天人之辨”中開掘“心性之學”,盡力衝破傳統經學的思緒、積極摸索儒家的個體論述。需求說明的是,周堯卿的經學思惟焦點在于“重視己意”,這恰是他“不專傳注”這一為學方式包養妹的理論基礎。可以說,周堯卿“重視己意”的治經風格,開后世陸九淵“六經注我”之先聲。這種治經風格,顯然與范仲淹及其主導的“慶歷經學”取向附近。有的人認為“周堯卿的思惟何足道哉,在當時這樣的人太包養金額多了”,這種觀點顯然是最基礎就不懂宋初經學甚至宋明理學,不值一駁包養app。
除此之外,周堯卿與慶歷經學的又一巨頭歐陽修關系甚密。按《宋元學案》歐陽修也是“高平同調”,后來與范仲淹配合引領“慶歷經學”思潮,他與周堯卿很有能夠是在范仲淹的介紹下結識的。我們無妨年夜膽假設:范仲淹、歐陽修、周堯卿三人生前極有能夠開展過學術交通。正因這般,歐陽修才會在周氏歿后女大生包養俱樂部特為其撰寫了別具一格的《太常博士周君墓表》。《太常博士周君墓表》不像普通應付式的歌功頌德之悼念文章,而是先列舉了周氏的孝行。文章從“有篤行正人曰:周君者孝于其親,友于其兄弟,居母喪,與兄萬弟居于倚廬,不飲酒食肉者三年……”開始講起,詳細地描繪了周堯卿的生平學行。這篇文章后來被周堯卿的后裔以《周堯卿師長教師墓志》為題編進族譜、方志,在語詞上與歐陽修原文略有差異。
因為范仲淹、歐陽修、孫復等一批“慶歷經學”巨頭皆對周堯卿人品學問敬佩有加,所以歐陽修的學友劉攽也與周堯卿的長子周諭相友善。劉氏還曾為周諭撰寫《著作佐郎周君墓志銘》,文中對周堯卿、周諭的門第進行了更為詳細的描繪。之后,即是曾鞏在《儒學行義》中專門為周堯卿作傳包養價格ptt。應當說,周堯卿被元儒編進《宋史·儒林傳》,既是因為其學術自有其可取之處,又是因為范仲淹等“慶歷經學”巨頭對周氏人品學問的推重。正因這般,《宋元學案補遺》將周堯卿稱為“高平同調”。
二、周敦頤:范仲淹的“講友”
對于范仲淹、周敦頤交誼之事,《二程遺書》有云:“許渤在潤州,與范文正、胡宿、周茂叔游,前人立尸之意甚高。”這是說景祐四年(1037)十仲春,范仲淹任饒州知州未滿一年,即調任潤州知州,在潤州任官直至寶元二年(1039)。范氏初任潤州知州時,適逢周敦頤之母親鄭氏在潤州去世,高平、濂溪二人應當是于此時結識。范仲淹、周敦頤兩人之間談了什么呢?由于缺少史料,我們現在很難詳細清楚其具體情況。但我們需求留意的是,范仲淹雖然此時尚未真正在政壇上年夜展拳腳、奉行“慶歷新政”,但他在被貶之前就已經名滿朝野。范氏于睦州體察平易近情與興辦州學、在蘇州排澇救災與興辦郡學的光輝事跡,周敦頤當是有所耳聞的。范、周二人很有能夠就若何發展基層教導的問題進行過探討,也能夠討論了其他具體的儒學問題。別的據《二程遺書》所述,范氏、周氏在潤州的配合老友還有許渤、胡宿等人。胡宿(995—1067),字武平,常州晉陵縣(今江蘇常州市)人,北宋儒臣,著有《胡文恭集》。胡宿的焦點思惟,可以用一個“誠”字歸納綜合。譬如,他曾于《顏子不貳過賦》提出“敦至誠而適道”“守爾中庸,敦乎誠愨”“考子路之喜聞,誠為后覺”“復為德本,我則體復以包養留言板終誠”“所以保中道之誠明,為至圣之翼佐”等思惟主張。此外,胡宿現存詩文中年夜約有200處提到了“誠”。眾所周知,“誠”不亦是周敦頤儒學思惟的焦點理念嗎?基于此,我們有來由信任,周敦頤與范仲淹、胡宿等人同游,同時亦進行了學術討論。否則,若何解釋周敦頤與胡宿在思惟上的高度契合呢?
後面已經說道:范仲淹聲名在外,周敦頤很有能夠早就了解他。那么范氏又是怎樣結交周敦頤這位比他年少二十八歲的“小友”呢?筆者認為,這很有能夠是因為舅父鄭向的引薦。鄭向(976—1038)字公明,衡州包養網dcard鳳凰山(今衡陽市鳳凰山)人氏。鄭向是周敦頤的舅父、北宋時期的有名儒臣,以龍圖閣直學士致仕。鄭向與范仲淹同朝為官,兩人之間有著親密的往來。《宋史》記載:景佑二年(1035)七月,范仲淹曾與鄭向同時向朝廷舉薦胡瑗、阮逸二位年夜儒。鄭向特作《薦阮逸狀》曰:“鎮江軍節度推官阮逸自撰《琴準》,用求律管相生之聲,圓轉應律,靡不合適。又制律管十三枚,著《樂論》十二篇,《律管說》一篇。”這說明早在景佑二年(1035)前,鄭向就已與范仲淹熟識,并高度認同范仲淹的人包養sd品學問。否則,二人不成能會相約同時舉薦胡瑗、阮逸。值得留意的是,胡瑗與阮逸亦是同志中人,他們后來不僅成為了慶歷經學思潮中的有名學者、配合撰寫了《皇佑新樂圖記》,並且還是范仲淹奉行慶歷新政的堅定支撐者。正因這般,《宋元學案》才將阮逸列為“安寧講友”,而胡瑗包養情婦自己又是“高平講友”。既然范仲淹、鄭向、阮逸、胡瑗、孫復、周敦頤等人互為“講友”,也就表白周子與當時學界諸儒還是存在必定的學術交誼。雖然我們已無法清楚周敦頤與范仲淹、胡瑗、阮逸、鄭向等人開展學術交通的詳細情況,可是以范仲淹為代表的“慶歷經學”諸儒無疑對周子的思惟產生了必定的影響。故李存山師長教師指出:“周敦頤與范仲淹確實有著思惟上的聯系,且包養管道其早年當亦收到范仲淹思惟的影響。”
三、周堯卿與周敦頤之關系
那么,周敦頤與他的同鄉前輩周堯卿,究竟是什么關系呢?《(光緒)湖南通志》,就曾記載曰:
(周堯卿)與周子同道相得甚,周子赴潯州,嘗取道永明,訪堯卿于疊樓村,信宿乃往,時稱“瀟川兩師長教師”。
《(光緒)永明縣志》也曾記載周敦頤拜謁周堯卿之事:
堯卿與濂溪周子同出自唐左散騎常侍周如錫,以言事謫道州司馬,其兄如鍉時為道州刺史,往官同徙占寧遠籍,后子孫散居道州及永明。堯卿如錫五世孫,周子則六世孫也。周子慶歷時赴潯,取道永明,經堯卿疊樓村居,信宿乃往,世以堯卿及周子為“瀟包養故事上兩師長教師”。
清代的湖南處所志認為,周堯卿與周敦頤同為唐代道州司馬周如錫的后代,周堯卿為周如錫的“五世孫”,而周敦頤為周如錫的“六世孫”,是以周堯卿當為周敦頤之“族叔”。康定元年(1040年)至慶歷四年(1044年),周敦頤任江西分寧縣主簿(《(光緒)永明縣志》中以“潯陽”指代),到差途中取道永明縣,專程拜訪周堯卿,二人秉燭夜談、講學論道。這一學術佳話被道州士人稱道,后世將“二周”并稱為“瀟上兩師長教師”或“瀟上兩師長教師”。
值得一提的是,周堯卿的長孫周紳,與周敦頤的長子周壽、次子周燾關系友善,他們經常與北宋文學家黃庭堅研墨揮毫、吟詩作賦、講學論道。黃庭堅曾在《與張中叔》中言:
屬表弟周元章(周紳,字元章)進都,昨遂費一日,亦遣人至所館問軒蓋,承侵晚未歸,遂不得參詣。
2019年,江西省修水縣雙井村出土了《宋故江夏黃師長教師墓志銘包養軟體》。《宋故包養sd江夏黃師長教師墓志銘》剛好就是周紳撰文、周壽書丹、周燾題篆,並且作此墓志銘時,黃庭堅已經去世兩年。也就是說,周紳、周壽、周燾三人關系非常親密。將黃庭堅現存作品與《宋故江夏黃師長教師墓志銘》兩相對照可知,周堯卿的長孫周紳乃是黃庭堅的表弟,周敦頤的兒子周壽、周燾則是黃氏的摯友。黃氏往世之后,周紳、周壽、周燾三人仍舊時常往來。
將《(光緒)湖南通志》《(光緒)永明縣志》《道州周氏族譜》《道州上甘棠村百官圖》等處所性史料與《宋故江夏黃師長教師墓志銘》相結合,我們確實有來由信任周堯卿包養網站就是周敦頤的“族叔”。盧慶輝與鄧虹康著《黃庭堅與周敦頤二家族交誼考論——以新見北宋黃寬墓志為中間》、許永福著《新見考論》等學術論文,與伍新福著《湖南文明史》、楊仁里著《零陵文明研討》等學術專著,皆認為“瀟川兩師長教師”有必定關系,至多二人為“族親”“講友”。這也就能看出學界對此問題的態度。我認為,周堯卿與周敦頤二人之間開展過必定的學術討論。
但有部門學者質疑上述處所性史料皆是清代時期所撰,不具備權威性。
對于此問題,本文認為:周堯卿為“高平同調”,周敦頤為“高平講友”,他們皆與范仲淹展開了必定水平的學術交通,是“高平學派”的同志中人。從這個角度來說,“瀟川兩師長教師”就不僅是對北宋道州兩位鄉賢的指稱,並且是對范仲淹的兩位道州籍學友之敬稱。據《宋史》《二程遺書》所述,周堯卿與周敦頤同是范仲淹的老友,范氏曾分別與“瀟川兩師長教師”展開台灣包養網學術來往。別的,周堯卿曾任衡州經理參軍,身為衡陽人的鄭向也很有能夠與之相識。在這樣的佈景下,我們就很難說周敦頤與周堯卿毫無關聯了。
某些學人一味堅持“周堯卿與周敦頤毫無關系”的觀點,就必須解決以下幾個問題:第一,難道范仲淹在與周堯卿來往期間會絕口不提其同鄉周敦頤嗎?第二,難道難道范仲淹在與周敦頤來往期間會絕口不提其同鄉周堯卿嗎?第三,有何證據能證明范仲淹、周堯卿、周敦頤三人絕對包養俱樂部不成能同時有任何交集?第四,孫復與周敦頤同為“高平講友”,而周堯卿又為“高平同調”,有何證據能證明孫復、周堯卿、周敦頤三人絕對不成能同時有任何交集?第五,包養網比較范仲淹是周堯卿、周敦頤的配合老友;而黃庭堅則是周紳、周壽與周燾的配合老友,假如周堯卿與周敦頤毫無交集,難道上述史實皆是偶合嗎?我認為,根據范仲淹與“瀟川兩師長教師包養網VIP”的來往來看,周堯卿與周敦頤至多應是學術上的“同調”。
雖然鄧廣銘師長教師沒有留意到范仲淹與“瀟川兩師長教師”交誼之事;但須知鄧師長教師提出此觀點時,史料的獲取并不像本日一樣便利快捷。是以,這完整不會減損我們對于鄧廣銘師長教師的敬意,反而還進一個步驟體現了老師長教師謹慎、認真的為學態度。
明、清時期,不少學者就已將周堯卿與周敦頤包養站長并舉,還留意到了周堯卿與范仲淹的關系。譬如明代湘學大師周圣楷在《楚寶》中曰:
周堯卿與元公生同時,居同里,其經行又見重于范文正諸公,而后儒鮮稱述之者,豈其學固不欲使人知歟?抑地僻遠,著作未易暢通歟?
在周圣楷看來,周堯卿與范仲淹、歐陽修、孫復等人共倡“推言治道”的經學思惟,在學術上來往親密。周堯卿的經學思惟自有其特點,是與范仲淹、孫復、胡瑗等人共為宋初倡導“天人之學”的大師。是以,周堯卿不是因為范仲淹、孫復、歐陽修、曾鞏等年夜儒的贊揚才得其名,而是因為其經學本就具有較高的價值。周堯卿之名之所包養dcard以在后世不彰,重要是因為其著作年夜多散佚。故周堯卿與周敦頤并稱為“瀟川兩師長教師”,乃是當之無愧。
關于周堯卿之思惟及貢獻,向世陵師長教師等真正的學問大師已有闡釋,本文不再贅述。今朝學界眾多學者與向師長教師見解分歧,以《易學史》《宋代詩經學包養網評價研討》《宋朝簡史》《宋代史學的繁榮與甜心寶貝包養網傳布》《論語研討史》為代表的學術專著,皆將周堯卿看作是“慶歷經學”的代表性學者。我想再接著向世陵師長教師的話往下講:私以為周堯卿開創了“《詩經》為體,《年齡》為用”的經學思惟體系,不單極年夜地豐富了北宋湘學的思惟圖譜,並且還晉陞了經學的理論內涵。但周氏的這一理論進路,與“慶歷經學”諸儒以《周易》為體的思惟路台灣包養網數存在顯著差異,顯然是對路振等宋初湖湘年夜儒思惟的延續。從思惟史發展的包養網評價角度來看,周敦頤“《易傳》為體,《年齡》為包養俱樂部用”的經學理論,以及南宋湖湘學派創立者胡安國的“《周易》為體,《年齡》為用”的體用論,皆可以看做是對周堯卿經學思惟的進一個步驟超出。北宋經學從“《詩》與《年齡》”到“《易》與《年齡》”的躍進,依然值得我們進一個步驟鉆研。
作者單位:湘潭年夜學哲學系。本文系2023年湖南省研討生科研創新項目(CX20230538)、2023年湘潭年夜學研討生科研創新項目(XDCX2023Y001)階段性研討結果。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