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中國,“京”指什么?探尋“北京”求包養app的宿世此生

作者:

分類:

在現代中國,“京”指什么?探尋“北京”的宿世此生

來源:《北京處所志》2023年第4期

 

京、京師,現特指中華國民共和國首都北京。那么,在現代中國,“京”指什么,有沒有叫作“京”的處所?京師、北京又分別指代哪里?我們嘗試從文獻典籍中探尋“京”“京師”“北京”含義之演變,并從地名演變過程,一探本日“北京”之宿世此生。

 

一、“京”字的本義及引申義

 

“京”字,始見于商包養管道代甲骨文。關于“京”字的本義,從古至今有分歧的見解。

 

有的認為是高丘。成書于戰國至西漢之間的我國第一部詞典《爾雅》之《釋丘》篇曰:“絕高為之京。”西漢年夜儒毛亨所著《毛詩故訓傳》曰:“京,高丘也。”東漢文字學家許慎所著《說文解字》曰:“京,人所為絕高丘也。從高省,丨包養平台象高形。”

 

“高”字的甲骨文寫作

 

東漢經學家鄭玄所作《毛詩傳箋》說:“絕高為之京。”南宋理學家朱熹所著《詩經集傳》注曰:“京,高丘也。”當代古文字學家陳夢家認為“京”有高丘之義。

 

有的認為是高峻建筑。郭沫若在《兩周金文辭年夜系圖錄考釋》中解釋金文的“京”字為:“象宮觀厜之形。在古素樸之世,非王者所包養價格ptt居莫屬。”胡正旗辨正“京”字本義,認為宜確定為干欄類的高峻建筑。

 

有的認為是方形的谷倉。《管子》之《輕重丁》篇4次說起“囷京”,如“有新成囷京者二家”。西漢史游所撰《急就篇》曰:“門戶井灶廡囷京,榱椽欂櫨瓦屋梁。”隋唐經學家顏師古注:“京,方倉也。”許慎所著《說文解字》釋“囷”曰:“囷,廩之圓者。圓謂之囷,方謂之京。”三國魏時張揖所撰《廣雅》之《釋宮》篇云:“京,倉也。”楊曉宇析“京”字本義,認為是方形的年夜谷倉。

 

拋開“京”字本義之爭,歸納綜合而言,在現代漢語中,“京”字的本義及引申義重要有:高丘、宮室、谷倉、國都、地名及年夜、憂慮貌、數目名等含義,或包養故事以單字或以復合詞的情勢出現。在現代漢語語境下,“京”字重要有首都、北京的簡稱、地名等含義,凡是以復合詞的情勢出現。

 

“京”字的甲骨文寫作

 

在甲包養犯法嗎骨文中,“京”字常以單字“京”或復合詞“×京”的情勢出現。胡厚宣主編的《甲骨文合集釋文》收錄的卜辭中,“京”與“×京”反復出現。從卜辭內容推斷,單字“京”應為一處地名,既為祭天祈雨之場所,又是田獵的苑囿,能夠位于殷都四周;復合詞“×京”,如:果京、義京、磐京、亯京、融京、沁京等等,或為祭奠場所,或為田獵之地,或為農業區。

 

“京”字的金文寫作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討所編寫的包養網VIP《殷周金文集成釋文》收錄的青銅器銘文中,“×京”也屢次出現,如:楚京、新京、雚京等等。

 

在以《詩經》為代表的先秦文獻中,有許多觸及“京”字的詩句,以單字“京”或復合詞“×京”“京×”出現。這些詩句中“京”字的含義基礎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地形名稱——高丘;另一類是具體地名,如:鎬京、周京、京周、京師等,此中的“京”字多指國都、國都。

 

二、“京”字作為地名或國都包養意思、國都之義的演變

 

(一)地名之義演變

 

由甲骨文卜辭內容推斷,“京”最後應為一處地名。商朝時的“京”地地點,現還難以考證。而周朝時的“京”地地點,則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京”為豳地(今陜西咸陽市彬州市、旬邑縣一帶)的一個處所。周族先祖公劉率領族人由邰(今陜西咸陽市武功縣東北)徙豳,在此假寓。《詩經·年夜雅·公劉》曰:“篤公劉……乃陟南岡,乃覯于京。”清代學者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說:“京為豳國之地名”“是京乃年夜眾所宜居之野”。清代學者俞樾《茶噴鼻室經說》卷四說:“京地在豳……蓋豳為年夜名,京是豳國之地小別名。公劉遷豳,實則居京。”當代語言學家楊伯峻在其編著的《年齡左傳注》中認為:“京本周祖公劉所居之地名,‘篤公劉,于京斯依’是也。”邵英認為,“篤公劉,于京斯依”記述的就是公劉選定一處名叫“京”的處所,帶領族人在此安家棲身。李亞彬認為,“京”為豳地的一個處所,豳為一地區,京為一地點,京在豳內。

 

另一種觀點認為,“京”是周原包養甜心網一處名叫“京”的處所。周族先祖古公亶父率周族由豳徙岐,于岐山下之周原,選址假寓。古公亶父之子季歷于周原定都城周京。東漢史學家班固所記《白虎通》曰:“《詩》云:‘命此文王,于周于京。’此改號為周,易邑為京也。”《詩經·年夜雅·年夜明》:“摯仲氏任,自彼殷商,來嫁于周,曰嬪于京。”鄭玄《毛詩傳箋》注:“京,周國之地,小別名也。”《詩經·年夜雅·思齊》:“思媚周姜,京室之婦。”包養違法鄭玄《毛詩傳箋》注:“京,周地名也。”

 

上文所述地名“京”之地點,現已難以確定具體處所。可以確定的歷史上以“京”為地名的處所,重要有京縣、京口。京縣,年齡時期鄭國的城邑,故址在今河南鄭州市滎陽市京襄城村,因臨京水,故名“京縣”。周代鄭國國君鄭莊公封其弟叔段于此。《左傳·隱公元年》曰:“請京,使居之,謂之京城年夜叔。”魏晉時期經學家杜預注:“京,鄭邑。今滎陽京縣。”后京縣被廢。京口,古城名,故址在今江蘇鎮江市,因城西京峴山得名,歷史上曾稱京口鎮、京口城、京城,現為江蘇鎮江市京口區。“京”也曾是南京的簡稱。“中華平易近國”時期,南京簡稱“京”。

 

(二)國都、國都之義演變

 

“京”字國都、國都之義的演變,有包養價格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是由“高、年夜”之義引申而來,另一種認為是由周之地名演變而來。從此義出發,用“京”字組出了“京師”“京都”“京府”“京畿”等表現國都、國都之義的復合詞。

 

1.由“高、年夜”之義引申而來

 

甲骨文“京”字,無論其本義是高丘,還是高峻的建筑,又或許是年夜谷倉,均有“高、年夜”之義。《爾雅》之《釋詁》篇曰:“京,年夜也。”西漢揚雄所著《輶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曰:“京,年夜也。燕之北鄙、齊楚之包養網車馬費郊,或謂京,或謂將。”張揖所撰《廣雅》曰:“四起曰京。”《左傳·莊公二十二年》曰:“八世之后,莫之與京。”魏晉時杜預注:“京,年夜也。”唐朝經學家孔穎達疏:“莫之與京,謂無與之比年夜,言其包養一個月價錢位最高也。”

 

從“高、年夜”之義,引申出國都、國都之義。有觀點認為,由于國都多建在窪地上,所以“京”又指國都,取其“高、年夜”之義。如田年夜剛等認為,由于公劉作為部族首領棲身于“京”這樣的高丘上,于是“京”字的含義得以擴展,代指部族首領棲身地。也有觀點認為,在上古時代,能筑起這般高峻建筑的,非帝王莫屬,故“京”字又稱帝王棲身之所。如郭沫若認為“京”是王者所居之地。

 

2.由周之地名演變而來

 

以“京”稱國都始于周朝樹立之初。無論是公劉之“京”,還是古公亶父、季歷之“京”,都是周部族首領棲身之地。姬昌由岐徙豐,建豐邑(今陜西西安市長安區東南、灃河包養網比較西岸),此時,豐邑并不帶“京”字,并不稱為“豐京”。周朝樹立后,周武王定都鎬(今陜西西安市長安區東南、灃河以東、昆明池北岸)。周人出于“本所興昌之地,重本不忘始”的初志,以其先祖棲身地“京”作為對王都的普通稱呼,故鎬亦稱鎬京。包養情婦“京”字始有“王都、國都”之義。此后,歷代多把國都稱為“×京”。

 

三、“京師”的釋義及所指

 

“京”和“師”常并稱為“京師”。《殷周金文集成釋文》收錄的銘文中,多處說起“京師”二字,如:“唯十月,用獫狁方興,廣伐京師,告追于王。”“王親令克遹涇,東至于京師,賜克甸車馬。”《詩經》中說起“京師”二字的詩句也良多,如:《詩經·曹風·下泉》中的“愾我寤嘆,念彼京包養意思師”;《詩經·年夜雅·公劉》中的“京師之野,于時處處,于時廬旅”;《詩經·年夜雅·平易近勞》中的“惠此京師,以綏四國”。

 

(一)“包養網推薦京師”一詞的來源和釋義

 

關于“京師”一詞的來源,也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京師”是對公劉所居之包養網評價地的稱謂。如李仲操認為:“京師,在西周時專指公劉所都之豳。”田年夜剛等認為,《殷周金文集成釋文》銘文和《詩經》中說起的“京師”,為周甜心花園族先祖公劉在豳地所建,由于此時公劉尚是殷商的臣屬,不包養價格ptt克不及稱王,所以此時的京師不具有王都的意義,只是公劉所居之地的稱謂。另一種觀點則是明末清初經學家顧炎武所撰《肇域志》提出的,認包養合約為陜西鳳翔有山曰“京”,有水曰“師”,后周文王定都于此,統名之曰“京師”。

 

《詩經·年夜雅·公劉》:“篤公劉……乃陟南岡,乃覯于京。京師之野……”清代學者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注:“《尚書年夜傳》曰:‘八包養留言板家為鄰,三鄰為朋,三朋為里,五里為邑,十邑為都,十都為師,州十有二師焉。’則邑之稱師,不自周始,特京師連稱,始此,后遂以名皇帝居耳。”“吳斗南曰:‘京者,地名;師者,都邑之稱,如洛邑亦稱洛師之類。’其說是也。”《公羊傳·桓公九年》曰:“京師者何?皇帝之居也。京者何?年夜也。師者何?眾也。皇帝之居,必以眾年夜之辭言之。”班固所記《白虎通》曰:“京師者,何謂也?千里之邑號也。京,年夜也;師,眾也。皇帝所居,故以年夜眾言之,明諸侯,法日月之徑千里。《年齡傳》曰:‘京曰皇帝之居也。’《王制》曰:‘皇帝之田方千里’。或謂:夏曰夏邑,殷曰商邑,周曰京師。”東漢蔡邕《獨斷》:“皇帝所都曰京師。京,年夜也。師,眾也。故曰京師也。”朱熹《詩經集傳》注曰:“京,高丘也。師,眾也。京師,平地而居眾也。董氏曰:‘所謂京師者,蓋起于此,其后世因以所都,為京師也。’”根據以上解釋,“京師”意為皇帝所居(所都)之地,專指國都,是國都的代稱。

(二)“京師”指代國都的變化

 

中國歷史朝代,常有國都、別都之分。“京師”專指代國都,而陪都不稱“京師”。是以,在分歧朝代,“京師”所指代國都并不雷同。但此時的“京師”,并不是專有地名,而是國都別名。

 

西周時,京師指鎬京。東周時,京師指洛邑及各諸侯國國都。西漢時,京師指長安。北宋時,京師指開封府(號東京)。元代時,京師指年夜都路。明代時,京師先后指應天府(號南京)、順天府(號北京)。明初定都應天府,京師指應天府。1403年,明成祖朱棣定北京為“行在”。1421年,明朝遷都順天府,北京由“行在”改為京師。1425年,明仁宗朱高熾復改北京為“行在”,復稱南京為京師。144包養一個月1年,明英宗朱祁鎮再次定北京為京師,罷稱“行在”。自此,終明之世未再變更。清朝時,以順天府(號北京)為京師。1912-1927年時期,京師指順天府(后改稱京兆處所)。1927年,國平易近當局建都南京,稱南京為首都。我國初次出現“首都”這一稱呼。此后,首都取代京師,專指國都。

 

四、“京”“北京”作為地名的含義演變

 

地名普通由專名和通名兩部門構成,專名定位,通名定類。專名是表現同類地輿實體中某一個體的專著名詞,普通綴于通名之前。通名是表現地名所指地輿實體類別的詞,是地名的類概念,往往放在專名之后。有的詞在地名華夏來是專名,后來轉化為了通名。“京”“北京”,都是此類情況。

 

(一)“京”字作為地名專名、通名的演變

 

在甲骨文、金文和先秦文獻中,單字“京”表現地名時,應為專名。組合為“×京”表現地名時,“京”字無論是指高丘,還是指高峻建筑,均是指某一類地形或某一類建筑,是具有某類天然某人文地輿特征的地輿實體的通稱,是通名。“×京”,是以“專名+通名(類別名)”來定名的地輿實體的名稱。馬保春等認為,“沁京”地名的結構,是由一個專名加上一個表現地形的名稱組成,有能夠表現有某種地貌形態的地名。有學者認為,周武王選址營建鎬京時,所選地址長滿了蒿草,故稱為蒿(鎬)京。郭沫若釋曰:“蒿通鎬,即鎬京。”此時,“沁”“鎬”是專名,“京”為通名。

 

中國歷史朝代,常有多個國都,此中一為國都、其他皆為陪都。如:周代燕國曾有五座國都,一為初都,在今北京房山區琉璃河鎮董家林村,即琉璃河遺址;二為易都,在今河北雄安新區,即南陽遺址、古賢村遺包養app址;三為上都,即薊城;四為中都,在今北京房山區竇店村西,即竇店古包養俱樂部城遺址;五為下都,在今河北易縣城東南,即燕下都遺址。西周從周成王始,有豐邑、鎬京、洛邑三都;東漢也有三都,即:東都洛陽、西都長安、南都宛;等等。這些國都,常依地輿方位,稱為“×京”,如東京、西京、南京、北京等,分別表現位于邊境東部、西部、南部、北部的國都之意。如:北宋“四京”、遼“五京”等。在“×京”稱謂中,“×”為專名,“京”為通名。

 

(二)“北京”作為地名別名的演變

 

除專名和通名外,地名還有標準地名和別名之分,就像人有年夜名和奶名之分一樣。在“北京”成為專有地名、標準地名之前,它作為國都別名,經歷了更長的時間。

 

中國歷史朝代的多個國都中,“×京”基礎上都是別名,包養網心得是國都以方位名之的別名。此中“北京”意為“位居國土之北的國都”,是某一國都的別稱,其所指代的國都,在分歧朝代,指代分歧。南北朝時期,南朝宋文帝劉義隆稱其誕生地京口為北京;北魏于495年遷都洛陽,稱舊都平城(今山西年夜同市東北)為北京。唐朝以太原為北京。五代十國時期,后唐莊宗李存勖于923年即帝于魏州,以即位前的舊都太原府為西京,同年改為北京。北宋以年夜名府為北京。南宋因建康位于當時國土之北,稱之北京。1138年,金改遼上京臨潢府為北京。1153年,金遷都中都年夜興府,以年夜定府在中都之北,改稱年夜定府為北京,廢臨潢府北京稱號。元初仍以年夜定府為北京,后改稱年夜寧路。明洪武年間,以開封府為北京。明永樂元年(1403年),以順天府為北京。此時的“北京”,均為國都別名,而平城、太原、年夜名、年夜定、順天等,才是標準地名。

 

(三)“北京”成為專有地名、標準地名的演變

 

今之“北京”,作為專有地名和標準地名,其演變過程當追溯到西周時期。

 

西周時期稱薊。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滅商建周,置薊國,定都薊城。前657年,燕襄公將國都北遷至原薊國國都薊城。

 

秦、西漢、新莽時期稱廣陽、燕。公元前224年,秦在薊城四周及其以南地區,置廣陽郡,于薊城置薊縣,郡治、縣治皆為薊城。西漢時,今北京地區四度設國,即燕國(廣陽國),三度置郡,即燕郡(廣陽郡)。王莽代漢后,改廣陽國為廣陽郡。國都或郡治皆在薊城。同時期,薊城仍置薊縣,縣治也在薊城。

 

東漢、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稱幽州,隋時稱涿郡,唐代復稱幽州(其間短暫地更名為范陽、年夜都、燕京)。公元前106年,漢武帝分全國為刺史部十三州,幽州開始成為今北京地區地名,但此時的州,尚不是一級行政區域。東漢時,置幽州,同時置廣陽國(后改為廣陽郡、后廢郡),州治、國都(郡治)皆在薊城。三國魏、兩晉時,置幽州,改廣陽郡為燕國,州治、國都皆在薊城。公元607年,隋煬帝廢州改郡,改幽州為涿郡,郡治薊城。618年,唐高祖罷郡置包養ptt州,復置幽州,治所薊城。730年,唐朋分幽州東部三縣另置薊州,薊城遂通稱幽州城。742年,唐改幽州為范陽郡,以幽州城為治所。755年,安祿山發動叛亂,并于756年稱帝,國號年夜燕,建都范陽,改范陽為年夜都。759年,史包養網比較思明在范陽稱帝,改范陽為燕京。安史之亂結束后,唐撤消燕京之稱,復稱幽州。

 

遼時期稱南京,金時期稱中都(其間短暫地稱燕山),元時期稱年夜都。938年,遼太宗得幽薊十六州,升幽州為陪都,號南京,設幽都府,在唐幽州城基礎上興建新城,俗稱遼南京城。1012年,改幽州為燕京,改幽都府為析津府。1122年,金軍占領幽薊地區。1123年,宋朝從金人手中接收遼南京城,在燕京及山前諸州設立燕山府,并設廣陽郡。1125年,幽薊地區從頭落進金軍手中,燕山府更名為南京路,后改稱燕京。1151年,金海陵王完顏亮詔命擴建燕京城。新城在遼南京城基礎上擴建而成甜心寶貝包養網,俗稱金中國都。1153年,金遷都燕京,因“燕乃列國之名,不當為京師號”,初名圣都,并改析津府為永安府。1154年,改圣都為中都,意“取其為全國中”,改永安府為年夜興府。1215年,蒙古軍攻下中國都,廢毀該城,廢中都之名,仍用燕京舊稱,設立燕京路,總管年夜興府。1264年,忽必烈詔改燕京為中都,府仍為年夜興。元朝樹立后,以金朝離宮舊址為中間重建新城。1272年,改中都為年夜都,俗稱元年夜都,蒙古語稱汗八里。

 

明、清、“中華平易近國”時期,先后稱北平、順天、京兆處所(其間短暫地改稱北京)。1368年,明軍攻占元年夜都,改年夜都路為北平府,意為平定南方,此為得名北平之始。1369年,置北平行中書省,領有北平府等10府。1376年,改北平行中書省為北平承宣布政使司。皆以北平府為治所。1403年,朱棣在南京稱帝,因北平乃承運興王之地,遵太祖高天子中都之制,改北平府為順天府,改北平承宣布政使司為“行在”,立為京都,相當于陪都,號北京。1421年,正式遷都北京。此包養犯法嗎時的“北京”,并不是一個專有地名,而是與“南京應天府”相對的順天府之別稱,只是由之前歷代陪都別名演變為了明朝國都別名。這是“北京”包養站長一詞成分的第一次飛躍。1644年,清軍攻進北京,仍稱順天府(號北京)。1912年,“中華平易近國”成立,仍稱順天府。1914年10月,順天府改稱京兆處所。1928年6月,廢京兆處所,改為北平,設北平特別市。1930年,改為北平市。1937年七七事變后,日軍占領北平,成立傀儡政權“中華平易近國臨時當局”,改北平為北京,設偽北京特別市公署。1945年8月,北京收復,改名北平。

 

新中國成立后,稱北京。1949年9月27日,中國國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關于中華國民共和國國都、紀年、國歌、國旗的決議》,分歧通過“中華國民共和國的國都定于北平,自本日起,更名北平為北京”。9月29日,會議分歧通過的具包養甜心網有臨時憲法性質的《中國國民政治協商會議配合綱領》規定:“中華國民共和國首都是北京。”至此,“北京”這個在歷史上被用作“多都制”之國都別稱的名稱,徹底由國都別名轉化為專有地名、標準地名。這是“北京”一詞成分的第二次飛躍。

 

盡管“京”字本義另有爭論,但其釋義重要包括“高丘、宮包養金額室、谷倉、國都(首都)、地名及年夜、憂慮貌、數目名”等含義,已成為共識。從地名之義出發,“京”字進一個步驟組分解“×京”“京×”表現地名。從國都之義出發,“京”字進一個步驟組分解“×京”“京×”表現依地輿方位區分的國都之別名或國都。此中,“北京”一詞由歷代表現“位居國土之北的國都”之別名,一個步驟步演變為專有地名、標準地名,成為今北京地區之專名,特指中華國民共和國首都。“京師”一詞也非專有地名,在“首都”一詞出現前,它專指國都,為國都代稱、別名,并最終演變為中華國民共和國首都北京的專稱,被“首都”一詞所代替。由此,由“建首善自京師始”引申出的“首善之區”,現也專指首都北京。

 

 

 

責任編輯:近復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